2018 MotoGP賽季即將開始,各個廠隊都闈場裡緊鑼密鼓的張羅著,希望在新的一年為自己與車隊爭取更好的成績,在 DUCATI、YAMAHA 廠隊逐一發表新廠車的現在,將這段時間一點一滴完成的作品公諸於世的時候也到了;看著M1廠隊塗裝的 R3 在路上滿街跑,PEPSOL HONDA 的配色也屢見不鮮,身為 MotoGP 一日車迷的我,兩年前做出了一個倔強的決定;當時許多人建議我不要買歐系車,小毛病一堆而且又是單缸...等等,不過最終我還是選擇了 KTM RC390,並且一步步的實現 GP 廠車風格改裝,雖然改裝的過程相對熱門車款困難不少,也多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與摸索,但完成之後路人或車友發出的驚嘆,就會覺得為他花的每一分錢、流的每一滴汗都非常值得。
KTM 的第一個 MotoGP 菜鳥年表現差強人意,但從過去在 Tech3 車隊就一直在關注 No.44 Pol Espargaro 選手;除了在車輛各處做了調整與改裝之外,從外觀看去,最顯眼的就是以 KTM RC16 工廠賽車為基礎的車身彩繪,我將他命名為 RC4 GP Edition;塗裝上的贊助商 LOGO 還都是車上有使用的改裝品牌,只不過個人沒有跑比賽,所以改裝品牌沒贊助半毛錢罷了 XD ;許多 KTM 車主也曾經嚮往 Red Bull 塗裝,但都因為整流罩落差太大的緣故,只能把"紅牛"的面積縮小再縮小,為此,我特別花了很多時間與設計師溝通,並且一起研究出最適當的方式,最後再經由專業烤漆廠包上一層金油,延長車身彩繪的壽命。(施工店家:進化視覺形象)
RC390 貴為配備最優質、騎姿最戰鬥的黃牌仿賽,但為了滿足自己對於愛車吹毛求疵的堅持,還是非常不爭氣掉入『改車』這個無底深淵;RC390 在去年改款之後懸吊進化了很多,但改款前的車款在懸吊開始衰退之後,過彎時就容易發生軟腳,所以前懸吊我選擇沿用原廠 Ø43mm WP 倒立前叉,搭配義大利 Andreani 競技前叉套件,因此獲得了壓縮、回彈、彈簧預載全可調的功能,面對高速彎的感受也非常清晰;另外,為了將騎姿更加戰鬥化,也換上了 YR Factory 分離把套件,與具有輕量化效果的 YR Factory 鋁合金三角台,以獲得仿賽車應有的騎乘姿勢;中央的 YR Factory 軸心萬向球,主要能用來固定 RAM Mount 手機架。
但彎道產生的後輪晃動主因其實是後懸吊,所以也換裝了瑞典 ÖHLINS KT303 單體油壓避震器(全可調),使用初期雖然比原廠還要 "硬朗" 許多,但在彎道中穩定的感受,試過一次就令人上癮,尤其能避免後懸吊軟腳造成的過彎外拋;排氣管也配合後避震進行改裝,原廠排氣管離避震器僅有不到1公分的距離,為了減輕避震器受排氣管熱能影響而衰退,特別選擇了美國 Werkes 排氣管,維持了原廠排氣管下置式的設計,不需要防燙蓋,也沒有管口角度高於水平的問題,為了降低這款排氣管有點誇張的音量,還特別交由國內的排氣管開發廠 "加工" 一番,實際音量只略比原廠大聲一些,而且造型也是無可挑剔的美。
有如 MotoGP 工廠賽車一般的 Werkes 下置式排氣管,內部加入了觸媒與複雜的消音構造。
亮橘色的 Mirro Work 腳踏後移也配合分離把產生的騎姿變化,讓過彎的姿勢更自然,也可以透過調整鎖點來找出最舒服的位置,側面則有意外時能降低損失的 YR Factory 防倒球;腳踏前方的 TYGA Performance 碳纖維前齒蓋 與 鈦螺絲改裝,也能讓我平常多吃兩碗滷肉飯,不需要太過擔心發福的問題。
在原廠胎耗盡之後,目前換上 MICHELIN POWER RS 公路運動胎,至目前為止抓地表現都很讓我放心;另外,煞車系統也換上了 Ø 320mm F.A.R 浮動碟盤、Frando 金屬燒結來令片,雖然還是想要繼續往上升級,但整體來說已能應付大部分的操駕情況,輕量化方面則有 TYGA Performance 碳纖維前土除、YR Factory 碟盤鈦螺絲 來減輕簧下重量,美其名是減輕簧下重量,其實主要是讓 RC16 塗裝看起來完整度更高。
座椅不夠舒適是 RC390 車主們一致認同的小問題,換上原廠推出的 POWER PARTS 舒適型椅墊會有相當大的改善,至少騎完一趟200公里的路程屁股不再變成兩半;拆掉後座腳踏也是賽道化的一環,裝上專用的 YR Factory 後腳踏移除片 有修飾線條的效果,當然也能為不想載人提出良好的理由,這時候最好再搭配一塊精美的單座蓋,如此一來,廠車化的風格才算完整。
TYGA Performance 出品的碳纖維單座蓋,搭配以 KTM RC16 廠車為藍本的紅牛彩貼,無懈可擊!
眼尖的朋友一定會發現,原本該有車牌的位置居然是空的,的確,當時為了呈現出車尾上揚的線條,在一票搖臂式牌架當中苦無頭緒的找,加上 RC390 改裝品在國內的選擇較為有限;最後找上有生產過搖臂式牌架(單側固定)的國內品牌 VIXE,再經過一連串的討論與修改之後,終於做出了 RC390 與 390 DUKE 都能使用的搖臂式牌架,讓車尾戰鬥感十足的線條嶄露無疑,原本車牌架鎖點位置,也特別訂製了 YR Factory 車牌架移除片,修飾原本外露的鎖點。
為了將原本的車牌架完全拆除,當時還自己把車牌燈、方向燈整合到下移的位置,並且做了兩個隱藏式的防水快拆端子,若想要"下賽道"就只要把快拆端子拔掉,再把後搖臂軸心螺帽拆掉換上原本的鏈條調整塊即可,拍照當天實際拆下來不消三分鐘就搞定了,3D CNC切削的牌架主體看起來爽度也非常高,但停車的時候必須要慎選位置,避免自己或粗心大意的路人撞到 "弱不禁風" 的車牌。
KOSO水滴型牌照燈,搭配薄型LED燈條訂製的方向燈,沒有一絲破壞美觀的凸出物,但 VIXE 並沒有推出包含電裝品的套組,加上拉線做快拆頭的過程非常的耗時,所以這類改裝需要的代價也比常見的短牌架來的高;不過,除了造型美觀之外,雨天地面潮濕還可以阻擋被輪胎帶起的泥水,完全是個讓人無法抗拒的毒物。
MotoGP 去年開始就非常熱門的小翅膀當然也少不了,這組是友人從馬來西亞購買的 Ef Racing 定風翼
YR Factory 後視鏡移除片用來下賽道也非常適合,但一般道路建議還是要安裝後視鏡,避免不必要的麻煩。
那些關於改裝的看法
說了那麼多項改裝細節,但因為最近才將這項作品完成,尚未有機會在賽道中體驗 RC4 GP 最極致的表現,但我總認為,一輛好的車必須隨時隨地都為騎士帶來樂趣,即便是一般道路也能表現出他的優點;改裝之後車輛的騎乘感受確實提升了不少,尤其是懸吊、煞車與輪胎更換之後更是如此,所以我會推薦操控本格派的騎士先從這三項開始著手;至於碳纖維車殼、排氣管、鈦螺絲等,對於輕量化與性能都有一定幫助,但腳踏後移 與 分離把會比這些來的更重要,車廠為了將入門跑車做的更平易近人,騎乘姿勢都設計的非常街車(如:R3),即便是非常戰鬥的 RC390 都還差這麼一點。但還是要提醒大家,公路騎乘還是要保守、謹慎一點,畢竟馬路並不是你個人的遊樂場。
"車輛改裝"時常被大眾認為是飆車族或屁孩的專利,甚至用帶有貶低的態度看待這件事;但我認為車輛改裝就像在白紙上作畫一般,是人類創造力的一種體現,甚至可能成為一門了不起的藝術;許多人只看到改裝過程中白花花的銀子,理所當然的把所有東西都貼上價格,卻忽略掉改裝過程中所有的精神與創造力;在完成 RC4 GP Edition 之後,我更懂得去尊重每一種創意的發揮,用跟過去不一樣的角度去看待事情,對我來說也是意料之外的收穫吧!
很多人或許會問「你這台車在哪改的?」,但我必須誠實的說,這台車的改裝並不屬於任何一間車行,而是我有了想法,透過自己動手改造,以及幾位厲害的朋友一起完成的,這一路的過程花了很多時間,受過很多挫折,甚至在整個改造計畫當中花掉的錢,都足夠再買一台 GSX-R150 包含改管,但最終獲得的成就感,完全不是冰冷的價格可以比擬;最後也非常感謝協助完成 RC4 GP 的所有朋友,當然還有這次協助拍攝計畫的攝影師 吳宥承,因為有你們的一份力,才讓這個作品如此完美!
操控性 | 輕量化、外觀 | 其他 |
Andreani 競技前叉阻尼&彈簧 | TYGA Performance 碳纖維前齒蓋 | Werkes GP Slip-On排氣管 |
更多照片
更多改裝品細節
車牌架客製化 - VIXE 、 車牌移除片訂做 - YR Factory 、 排氣管加強消音 - 野馬排氣管開發著作權聲明:MPGT重車/攝影/旅遊 部落格之所有內容(除特別註明允許轉載之外),著作權(包括文字敘述、照片、影像等)皆為本網站管理者所有,且均受到中華民國著作權法、國際著作權條約及各國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的保障,任何人未經著作財產權人(本網站管理者)書面授權,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、轉載(貼)、節錄網站內所有內容,如有侵害智慧財產權之行為,本網站將依法追訴所有之民、刑事責任。
MPGT重車/攝影/旅遊 所刊載之所有內容,其所附屬之浮水印或相關著作權文字、攝影照片或其他資訊等,嚴禁更改或作為其他利用。